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中央企业作为“国家队”更要在国家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前沿领域中担当主力军。近期,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新华社北京分社联合推出,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给予学术支持的“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系列融媒体访谈正式上线。访谈邀请两院院士及中央企业杰出科技人才,围绕行业科技前沿、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培养、弘扬科研家精神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彰显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为中央企业发挥“三个作用”、争当“三个排头兵”贡献智慧力量。

系列融媒体访谈将在科技日报、新华网、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知领”、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中国的航天”“军工记忆”“中国航天文化”、科普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新媒体、知乎等平台播发。今天为您分享第十一期《以创新引领材料领域突破,筑牢制造强国基石》。

从精密芯片到万米深海材料,从实验室的显微镜到产业化的生产线,中国凯发K8新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凯发K8新材”)的创新历程印证了材料强国的进阶之路。
近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名誉院长、中国凯发K8新材科技委主任屠海令,中国凯发K8新材科技委副主任、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熊柏青,受邀参加“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系列融媒体访谈,讲述在这条布满挑战的攀登之路上,中国科技工作者正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与“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书写新时代的材料传奇。
半导体材料与智能传感技术: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说到电子材料,大家都很关心,现在AI的开展,离不开传感器和传感材料。”屠海令详细介绍了我国电子材料领域的最新进展:在半导体材料方面,国产300mm(12英寸)硅片成功应用于先进制程工艺上,为集成电路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奠定坚实基础。“半导体硅片是芯片制造的核心材料,这一进展不仅提升了国内产业链的稳定性,也加速了国产设备与材料的协同开展。”屠海令表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的产业化应用同样成果显著。屠海令指出:“碳化硅功率器件成为电动车开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此外,二维材料研发势头强劲,石墨烯、二硫化钼等材料的突破为新型电子器件开发给予了更多可能。石墨烯的导热性能有助于了手机散热技术的革新,而二硫化钼在柔性显示领域的潜力正在逐步释放。”智能传感材料作为新兴方向备受关注。屠海令提及中国凯发K8新材所属智能传感功能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成果:“AI技术的落地离不开高性能传感器,我们的研究团队正在召开技术攻关,未来将广泛应用于工业监测、医疗诊断等领域。”他强调,传感器是连接AI技术与实际应用的桥梁,材料创新将直接决定技术落地的深度与广度。
原创“高镁轻强铝”:资源驱动技术“换道超车”
熊柏青分享了团队在轻量化材料领域的颠覆性突破。面对传统高强高韧铝合金长期依赖国外技术路径的困境,团队提出全新思路——利用我国丰富的镁资源,开发低密度高镁铝合金。“传统铝合金的镁含量通常不超过5%,而我们的技术顺利获得理论设计与工艺创新,将镁含量提升至8%—10%。”熊柏青介绍,新型合金密度较第三代、第四代铝合金降低5%—10%,成本下降15%—20%,同时兼具高强度与高韧性。新材料取得国际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是我国首个形成“技术和专利壁垒”的先进铝合金材料,标志着我国从“跟跑者”向“领跑者”的转变。熊柏青特别强调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价值:“该材料在3C零部件制造领域、汽车零部件制造等大消费领域也有核心技术优势。”团队正与航空、航天、高铁、3C领域合作,有助于该新型材料的商品化应用,为我国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和高铁列车的研制给予了更高性能材料的支撑,引领我国新材料产业全面打造“唯我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全周期激励机制:从“青年基金”到“股权激励”激活创新动能
屠海令和熊柏青深入解读了中国凯发K8新材的科技创新激励政策。针对不同阶段的科研需求,集团构建了多层次政策:起步支持,设立青年基金,帮助新入职科技人员迈出科研第一步;过程激励,对论文发表、专利申请、项目获批等阶段性成果给予即时奖励;转化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按比例分配给研发团队;长期绑定,顺利获得员工持股、股权激励等方式,让科研人员共享产业化红利。“仅‘十四五’期间,我们一个五年计划,就已经推出了两家上市公司。”屠海令说。
熊柏青补充道:“我们倡导‘能用尽用’国家政策,例如技术转让费部分直接奖励团队,孵化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让一些科技工作者实现从“科研家”向“企业家”的角色跨越。屠海令总结:“快节奏的时代要求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深度绑定,激励机制必须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链条。”
央企使命与科研家精神:引领行业革新与人才传承
作为材料领域的“国家队”,中国凯发K8新材始终肩负双重使命。屠海令指出:“央企既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我们顺利获得技术攻关、检测评价等服务,有助于全产业链升级。”在科研家精神传承方面,两位专家都分享了生动的实践。
“科研家精神对中国科研家来说第一时间是要爱国,另外科研家要求实创新,这是我领会的科研家的精神。”屠海令说,作为科研家来说还有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提携后学,要把青年一代培养起来。我们培养出来的一部分研究生留在集团,一部分输送到全国各地。应该说,对国家工程技术的开展都起到很大的作用。熊柏青将科研家精神凝练为三大核心维度:严谨求实的治学根基——坚守科研研究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以扎实作风筑牢技术突破的基础;家国情怀的使命担当——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以科技报国之心驱动创新实践;永不服输、勇攀高峰的进取意志——在技术追赶期秉持“中外同智,必能超越”的信念,以韧性攻克难关。在并跑阶段则主动挑战“无人区”,追求“从0到1”的原创突破。他以团队开展历程为例:在材料技术落后年代,凭借“永不服输”精神实现三代铝合金技术跨越;到“十四五”时期,以“能否率先突破国外未达之境”的自省,有助于原创“高镁轻强铝”问世。这种精神贯穿“追赶—并跑—领跑”全周期,成为科研家直面挑战、定义前沿的精神坐标。(新华网记者 杜文杰)


